《诗》三百篇,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

出处

出自两汉司马迁的《报任少卿书 / 报任安书

拼音和注音

《 shī 》 sān bǎi piān , dà dǐ shèng xián fā fèn zhī suǒ wéi zuò yě 。

小提示:"《诗》三百篇,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"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,仅供参考。

翻译及意思

词语释义

三百:《论语.为政》:'子曰:'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。''刑昺疏:'按今《毛诗序》凡三百一十一篇,内六篇亡,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,今但言三百篇,故曰篇之大数。'后以'三百'指代《诗经》。

圣贤:圣人与贤人的合称;亦指品德高尚,有超凡才智的人。

百篇:《因以'百篇'作《尚书》的代称。极言诗篇之多。

发愤:(动)下定决心,振奋精神:~图强。[近]发奋。

所为:1.所作,作为。2.所以。3.原因。所为何事?

小提示:"《诗》三百篇,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"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,仅供参考。

全诗
司马迁

司马迁

司马迁(前145年-不可考),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,一说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西汉史学家、散文家。司马谈之子,任太史令,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,后任中书令。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,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,到汉武帝元狩元年,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
相关名句

主题

热门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