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古五帝三王五伯,明主贤君,

出处

出自先秦的《苏秦以连横说秦

拼音和注音

suī gǔ wǔ dì sān wáng wǔ bó , míng zhǔ xián jūn ,

小提示:"虽古五帝三王五伯,明主贤君,"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,仅供参考。

翻译及意思

苏秦说:“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。过去神农讨伐补遂,黄帝讨伐涿鹿、擒获蚩尤,尧讨伐驩兜,舜讨伐三苗,禹讨伐共工,商汤讨伐夏桀,周文王讨伐崇国,周武王讨伐纣王,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。由此看来,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?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,用言语互相交结,天下成为一体,有的约从有的连横,不再储备武器甲胄。文士个个巧舌如簧,诸侯听得稀里胡涂,群议纷起,难以清理。规章制度虽已完备,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,条文记录又多又乱,百姓还是衣食不足。君臣愁容相对,人民无所依靠,道理愈是清楚明白,战乱反而愈益四起。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,攻战却难以止息。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,天下就愈难以治理。说的人说得舌头破,听的人听得耳朵聋,却不见成功,嘴上大讲仁义礼信,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。于是就废却文治、信用武力,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,备好盔甲,磨好兵器,在战场上决一胜负。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,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,即使是上古五帝、三王、五霸,贤明的君主,常想坐而实现,势必不可能。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,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,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,然后方能建立大功。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,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,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,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。现在,要想并吞天下,超越大国,使敌国屈服,制服海内,君临天下百姓,以诸侯为臣,非发动战争不可。现在在位的国君,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,都是教化不明,治理混乱,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,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。象这样看来,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。”

词语释义

明主:贤明的君主。

五帝:传说中的五个古代帝王。通常指黄帝、颛顼(zhuānxū)、帝喾(dìkù)、唐尧、虞舜。

三王:指夏﹑商﹑周三代之君。夏禹﹑商汤﹑周武王。《谷梁传.隐公八年》:'盟诅不及三王。'范宁注:'三王,谓夏﹑殷﹑周也。夏后有钧台之享,商汤有景亳之命,周武有盟津之会。'夏禹﹑商汤﹑周文王。《孟子.告子下》:'五霸者,三王之罪人也。'赵岐注:'三王,夏禹﹑商汤﹑周文王是也。'商汤﹑周文王﹑周武王。《尸子》卷下:'汤复于汤丘,文王幽于羑里,武王羁于王门;越王栖于会稽,秦穆公败于崤塞,齐桓公遇贼,晋文公出走,故三王资于辱,而五霸得于困也。'指周之太王﹑王季﹑文王。王姓三名人之合称。汉之王奉光﹑王商﹑王凤。《汉书.王商史丹等传赞》:'自宣﹑元﹑成﹑哀外戚兴者,许﹑史﹑三王﹑丁﹑傅之家,皆重侯累将。'颜师古注:'三王,谓邛成侯及商﹑凤三家也。'邛成侯,王奉光的封爵。汉之王尊﹑王章﹑王骏。《汉书.王吉传》:'先是京兆有赵广汉﹑张敞﹑王尊﹑王章,至骏皆有能名,故京师称曰:'前有赵﹑张,后有三王。''晋潘岳《西征赋》:'赵张三王之尹京,定国释之之听理。'唐之王珣﹑王玙﹑王瑨。《新唐书.王珣传》:'﹝王方翼﹞子珣,字伯玉,与兄玙﹑弟瑨以文学称,时号'三王'。'唐之王勃﹑王绪﹑王仲舒。唐韩愈《新修滕王阁记》:'及得三王所为序﹑赋﹑记等,壮其文辞,益欲往一观而读之。'清钱谦益《寄侯豫章督学江西》诗:'励俗蒸尝先两庙,采风词翰继三王。'清赵翼《陔馀丛考.四三王》:'唐滕王阁有三王﹑则王勃作序,王绪作赋,王仲舒作修阁记也。'

五伯:同“[[五百]]”。i指东汉·邓彪等五人,因字号中皆带“伯”字,故称。五个霸主。

小提示:"虽古五帝三王五伯,明主贤君,"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,仅供参考。

相关分类
全诗

相关名句

主题

热门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