贤士大夫者,冏卿因之吴公,太史文起文公、孟长姚公也。

出处

出自明代张溥的《五人墓碑记

拼音和注音

xián shì dà fū zhě , jiǒng qīng yīn zhī wú gōng , tài shǐ wén qǐ wén gōng 、 mèng zhǎng yáo gōng yě 。

小提示:"贤士大夫者,冏卿因之吴公,太史文起文公、孟长姚公也。"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,仅供参考。

翻译及意思

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:太仆卿吴因之先生,太史文文起先生,姚孟长先生。

词语释义

太史:太史tàishǐ∶官名。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,朝廷大臣。后职位渐低,秦称太史令,汉属太常,掌天文历法。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。至明清两朝,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,又称翰林为太史∶指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》参之太史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
因之:因之,汉语词语,意思是依据它。

大夫:(名)古代官职,位于卿之下,士之上。

贤士:贤士xiánshì有才能的人贤士之处世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士大夫:士大夫,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是shì dà fū,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,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 。

小提示:"贤士大夫者,冏卿因之吴公,太史文起文公、孟长姚公也。"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,仅供参考。

全诗
张溥

张溥

张溥(1602~1641),明代文学家。初字乾度,后字天如,号西铭。直隶太仓(今属江苏)人。崇祯进士,选庶吉士,自幼发奋读书,明史上记有他“七录七焚”的佳话。与同乡张采齐名,合称“娄东二张”。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,评议时政,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。张溥在文学方面,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,主张复古,又以“务为有用”相号召。一生著作宏丰,编述三千余卷,涉及文、史、经学各个学科,精通诗词,尤擅散文、时论。代表作有《五人墓碑记》。

相关名句

主题

热门名句